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2024-11-27 22:29:02 来源: sp2024112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目标任务中,突出强调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凝练和传承,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是生态文明的文化样态。它传递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唤起人们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觉,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文化滋养和内生动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的深刻揭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底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根本观点和核心理念,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方能明晰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构筑生态文化的价值根基,更好发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其中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和经验智慧,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先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倡导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追求天地人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和谐性。同时,与“天人合一”思想相适应的是文人将自身融入自然和天地之间的一种共识和自觉。在传统生态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以诗词、小说、散文等为主要文学体裁,以绘画、陶器、戏曲、园林等为主要艺术形式的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自然之韵、自然之情、自然之作的独特审美情趣。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释蕴含其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挖掘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轶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的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火热实践和光辉历程,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鲜活素材。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需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感人故事和先进人物,着力打造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生态文化精神、反映民族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制作精湛、品质精良、风格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促进人们思想、认识和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将生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积极涵养生态道德,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将生态价值观根植于心、付之于行,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5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