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23:32:08 来源: sp20250107
【环时深度】稳定中美关系,应让两国青年了解彼此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李志伟 潘秋辰 环球时报记者 刘明】202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周年纪念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当天互致贺信,双方均在贺信中强调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仍总体向前发展。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认为,中美元首2023年11月在旧金山会晤中同意推动恢复人文交流意义重大,因为民间交往是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压舱石”,尽管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和争议,但民间层面保持联系至关重要。据《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观察,中美两国间的“对立”大多存在于新闻报道或政客的言论中,美国民众陷得并不深。所以,对美国民众来说,了解当下中国真实的面貌是关键。
普通民众不希望中美对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美国生活了8年多,主要在首都附近的马里兰州,记者居住的社区有白人、非裔、西班牙裔、韩裔、印度裔、墨西哥裔等,据统计,大华盛顿地区的华人约有20多万。
就记者身处华人社区的感受来说,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在民间体现最为融洽,那时孔子学院盛行,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火热。比如一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颇有建树的华裔医学家,受聘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并担任博导和课题组组长,每3个月飞赴中国授课。但特朗普上台后立即阻止相关合作,甚至开始清查相关科学家。这位医学家迫不得已辞去在中国国内的一切职务。特朗普对中国实施的科技封锁引发华人社会不小的震荡,华人们也组织了示威、请愿,要求政府解除关于华裔科学家是“间谍”的不实污蔑。
拜登上台后,美对华政策并未放宽或好转,但在社区邻里和工作中,普通民众间的族裔关系还是充满“平民气息”。近期,中美关系仿佛冰雪春融般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所在的中文学校里非华裔青少年寥寥无几,现在则越来越多了。一些家长表示,他们这代人没能亲自到中国去看看,如果将来有机会,他们愿意让孩子去中国学习、工作、生活。
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看来,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普通民众并不希望中美对立,因为他们无法从对立中得到益处,反而还会受到负面影响。中美两国间最多有每周300多个航班和每年500多万人次的相互往来,中美之间发展起7600亿美元双边贸易和累计26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中美经贸关系仍密不可分。
随着美国民众在自媒体时代通过各种渠道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他们也更愿意理性地看待美中在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上的不同。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虽然一些美国民众不太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但也有70多岁的美国朋友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说:“中国政府更看重老年人的生命吧。”记者清楚地记得,2021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喜爱聚会的白人邻居一家拒绝了一切聚会往来,他们说:“我们这些老人是易感染人群,只能以不见亲戚、朋友的方式来对自己负责。”
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看来,中美两国间的“对立”大多存在于新闻报道或政客的言论中,美国民众陷得并不深。而且,在美国生活二三十年的华人都感觉,越远离首都华盛顿,越远离大都市,那里的民众对中国越友好。他们更朴实且独立于政治之外,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州。所以,对美国民众而言,了解当下中国真实的面貌是关键。
熊猫外交、乒乓外交……中美关系根基由人民浇筑
中美之间的交往是有历史渊源可溯的,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最近,飞虎队老兵、103岁高龄的莫耶和98岁高龄的麦克马伦来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媒体和民众纷纷回顾其在中美关系上作出的贡献。过去几十年间,熊猫外交、乒乓外交、缔结友好城市等促进中美民间交往的活动一直在延续。
2023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大熊猫是中美人民的友谊使者。我们愿继续同美国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便来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旅美大熊猫成为中美友好关系的象征。2000年,大熊猫“美香”和“添添”来到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其后诞下的幼崽“小奇迹”更是成了动物园的明星。2023年11月,按照双方协议,“美香”一家回到中国,华盛顿特区23年来首次没有了大熊猫的身影。动物园为“美香”一家举办了为期9天的告别活动,很多华盛顿市民和来自美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场面十分感人。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大学副教授莫雷蒂表示,仅在2022年去国家动物园看大熊猫的就有近2100万人次,大熊猫虽然并不持有外交文件,却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使者。目前还有4只大熊猫居住在亚特兰大动物园,但明年协议到期后也将回到中国。美国方面表示对大熊猫重返美国“绝对欢迎”,很多美国民众也对此满怀期待,直呼“我们想念大熊猫”。
2023年12月,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华盛顿举办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纪念活动,300多名在美各界嘉宾出席。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与美国乒乓球队成员康妮·史维利斯为友谊赛开球,世界冠军刘伟、丁宁带领北京大学乒乓球代表团与美国乒乓球爱好者切磋球艺。康妮·史维利斯是1971年首次访华球员,她的丈夫戴尔·史维利斯还曾接待过中国队回访球员。史维利斯夫妇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希望青年一代传承“乒乓外交”精神,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成长进步,“美中两国人民完全可以成为朋友”。
1979年以来,中美两国已建立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谢锋表示,中美友好省州和城市覆盖美国90%以上的州,始终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毛细血管、深化两国交流合作的活力细胞、促进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平台。2023年7月,河北省与美国艾奥瓦州老朋友代表团友好交流会在石家庄举行。几十年来,两省州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在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互动交往成果丰硕。老朋友代表团一行先后到石家庄和雄安新区,进学校、访乡村、乘游船、赏美景,感受河北的发展活力。
“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美国学生不了解中国”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有一所英华学院,该校创办于2006年,是美国第一所公立中文沉浸式特许学校,四年级之前所有学科授课都用中文,目前从幼儿园到八年级共有在校学生800余人。在英华学院的走廊、餐厅各处都挂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中文条幅和海报,不少学生都会跳《虫儿飞》《咏鹅》等儿童舞蹈,还能演奏扬琴、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孩子们表示,学习中文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英华学院毕业后会坚持学习,希望未来能去中国。
“当代中美青年学子是中美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是两国关系的希望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的“2023中美青年新春联欢活动”上说道。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也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美国学生不了解中国,不然其带来的影响二三十年后就会显现出来。”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访美期间参观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林肯中学,并与学生交流互动。塔科马市学区主任、林肯中学前校长埃尔文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次访问中的一幕幕。“那真是一次愉快的访问!”他说,当时习近平主席与学生们一起很自在地交流,看起来非常开心。之后,100名林肯中学的学生受邀访问了中国。“学生交流对国家未来至关重要。”埃尔文表示,他自己曾去过中国8次,“我还会去中国很多次,中国的文化、历史、美食,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我一直告诉别人,你可以去10次中国,如果去中国10个不同的地方,你会有10种不同的美好体验”。
徐学渊于2023年11月访问弗吉尼亚大学时表示,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图景最终要由年轻人来绘就。她说,中美对彼此都需要有全面客观的认知。了解中国的最好办法是“眼见为实”,而非“道听途说”。徐学渊鼓励青年学生赴华,也希望大家回美后能向亲友分享自己的中国之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她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发出一点理性积极的声音,就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重点是如何让更多美国学生愿意来中国
不过,目前中美民间交流仍面临阻碍和隔阂。美国致力于宣传前总统里根的理想及愿景的右翼智库罗纳德·里根总统基金会和研究所2023年11月公布的第六次年度“国防调查”结果显示,仍有51%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威胁”,而同一选项2022年为43%,2018年第一次调查时只有21%。这项调查涉及2506名美国成年人。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正试图赶超美国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而不仅仅是经济竞争对手。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表示,中美民间交流存在的隔阂是长期累积的后果。首先,美国在涉华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妖魔化为中美民间交流造成政治化阻碍,这会导致美民众在对华民间外交中持有强烈的避险观念,害怕招惹事端。其次,西方意识形态的固有偏见使得他们在对华民间外交中坚持所谓的“民主自由”等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观,阻碍了双方民众交流的意愿。最后是国际舆论氛围,美国始终制造所谓“中国有罪论”,抹黑、扭曲中国形象,也为双方之间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民间交流设置了障碍。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023年11月29日刊文称,特朗普政府2020年终止富布赖特中国项目(中美之间以“本着平等、互惠和互利的原则促进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目的的官方交流计划),切断了美中人民之间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渠道,也阻碍了美国培养深入了解中国的专业人才的能力。文章认为,想要调整美中关系,先要恢复富布赖特中国项目。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急需恢复中美大学间因疫情中断的交流项目。此外,习近平主席已宣布愿意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如何把此类活动落实好至关重要。相比目前有几十万中国学生在美求学,来华的美国青年数量较少。重点是如何通过修读学位或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美国学生愿意到中国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