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缘何涌现这么多顶尖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11-09 20:42:14 来源: sp20241109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包含“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相较去年,深圳各大高校入选双榜单的学者均有所增加。不难看出,深圳高校里的顶尖科学家越来越多,科技成果“量多质优”,落地生“金”。

  贴合城市发展 交叉学科成趋势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为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一个衡量指标,入选榜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放在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上,入选学者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反映了该高校的人才储备、教学和科研实力。

  今年,深圳大学共243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80名学者入选双榜单。其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学者最多,共12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学者最多,共32人。该校“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学者涉及12个学科领域、25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4个学院(部),“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学者则涉及13个学科领域、46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9个学院(部)。

  南科大全球各学科前2%科学家年度榜单入选人数为193人(含12位归属单位未标注南科大的在岗教师),终身榜单入选人数为109人(含15位归属单位未标注南科大的在岗教师),入选学者涉及生物学、信息与通讯技术、使能与战略技术、化学、临床医学、物理与天文学、工程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统计学、生物医学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建校10周年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上榜的学者人数也令人欣喜地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09人,其中39人入选双榜单。入选学者涉及31个子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运筹学、自动化工程等领域入选40人,彰显了该校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人才储备。

  从学科分布来看,深圳理工大学入选的33位在榜学者的研究领域涉及7大领域,72%的学者集中在临床医学、使能和战略技术、生物医学领域。记者了解到,深圳理工大学结合学科交叉日益紧密发展的前沿趋势,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构建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除上述高校外,深圳技术大学有14人入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有8人入选,均创出佳绩。

  生命科学全球第一:“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榜单上,有不少大家熟悉的院士。但最显眼的还是南科大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院士。根据榜单显示,朱健康位列生命科学全球第一。这让人不禁想了解朱院士的研究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的科研是让更多人吃饱饭,让庄稼在盐碱地和干旱的荒漠里生长、丰收。”

  2022年1月,朱健康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如今,朱健康带领的科研团队开辟出一个逆境生物学的新领域,发现了植物抗旱耐盐基因的分子机制,搭建了抗旱耐盐分子遗传学领域的大框架,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些年,朱健康与团队用自己开发的基因编辑工具,编辑出了100多种作物,有耐盐碱的水稻、大豆,有高产的小麦、大豆,抗虫抗病的各种作物。这些作物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后,被撒到全国的田地里检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好产品。“实验基地全国各地有几十个,从东北到新疆到海南,我们整天在地里跑,实实在在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朱健康说。

  朱健康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谈及自己多年做科研的心得感受,朱健康认为,做科研不能只为发论文,必须解决真问题。

  来深2年多,他深刻感受到这座创新之城的人才聚集力,“这里有非常多做学问、做产业和创业的人,我想在深圳继续把学问做好,梦想任重道远,但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人才政策磁力强 高校富矿料足

  深圳高校学者的科研成果吸引国内外高度关注已经不是新鲜事。今年3月,同样是爱思唯尔发布的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深圳共有10所高校、182位学者上榜。加上此次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公布,再次让人思考,深圳高校有何魔力,不但让国内外高水平人才都来加盟,而且成为了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沃土?

  答案是:深圳有魄力、有诚意。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显示,深圳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三。在创新人才规模方面,深圳高居“人才引进与流动”指标的全国榜首;在创新人才环境方面,深圳近三年共制定创新人才政策87条,位列全国第三。除了深圳城市吸引力和诱人的人才政策外,深圳高校干事创业的氛围、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聘用机制、创新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等也是重要因素。

  深大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预长聘教师制度,以制度优势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打造 “荔园人才”“特聘教授”“学术荣誉岗位”等人才培育阶梯体系,赋能人才快速发展。在人才发展全周期托举扶持下,近三年学校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近70人,创历史新高,实现深圳高校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成为了全国罕有的书记校长双院士领衔高校。

  南科大积极探索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引进全球具有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人才、国家急需高层次战略人才。同时,实施“PI制自由探索+团队有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模式,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截至2024年9月,南科大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400人,包括院士61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学术影响力和贡献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准,实施“9+3”薪酬制度,鼓励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引进的65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中,有6名诺贝尔奖得主,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

  青年人才在深圳高校不仅有闯的勇气,更有“创”的舞台。记者从深圳理工大学了解到,该校入选的33位学者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中35岁以下年轻学者入选4人,这说明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逐步进入领域前沿,人才内生动力强。虽然今年才正式设立,但深圳理工大学已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更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在深圳,高校技术和企业需求间早已搭建起了双向“直通车”,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遍布各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高效率的“双向奔赴”。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加盟,相信高校“压箱底”和“新鲜出炉”的科技成果将会更高效、更大规模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