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3:23:03 来源: sp20241109
鲍南
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卷向中小学生的作业本。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学生开始利用市面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品,帮助自己写作文、写读后感,甚至已经有学生养成“有问题找AI”的习惯。这样的“偷懒”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之前广为流行的“拍照搜题APP”,着实让人担忧。
在ChatGPT的示范效应下,各种各样的AIGC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来说,AIGC产品更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他们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新奇事物接受度更高;另一方面,AIGC产品在大模型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作为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客观上确实可以承担一些老师的功能。但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享受着便利,也要警惕其中隐患。人工智能也好,搜题工具也罢,诚然可以解疑释惑、查漏补缺,但青少年群体自控力弱,面对“一说即得”“一拍即得”的工具,很容易患上了过度依赖症。平常时候不觉得,一考试就原形毕露了。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对教育进行赋能也蕴含着无限可能。从现有技术产品看,ChatGPT、Sora所生成的图像、视频已经可以叠加丰富的信息和价值,适当运用于教育领域,能够很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犹如“百科全书”一般的大模型,可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加速信息的传播,在普及之后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大有裨益。综合AI技术的种种特点,“一刀切”禁止学生使用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对此,或许应当参考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管理方式,引入“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等,“限制”每天的使用次数和时长,防止学生长期沉迷,避免产生依赖性和惰性。
从网络课堂,到搜题APP,再到AIGC,伴随着一轮轮技术革命,不断会有更新、更智能的应用冲击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教育拥抱新技术的功效是正是负,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有着怎样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数字时代保持清醒和自律,具备信息及媒介素养,学会合理有度使用数字工具,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生存本领,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因此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和有节制地使用人工智能,是教育界当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推动“AI+教育”的发展,技术本身的进步固然重要,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更是教育的任务所在。(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