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7 05:37:15 来源: sp20241217
清洁能源、新型储能推动能源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元宇宙赋能新型医疗服务……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六个方面规划重点任务。
前沿科技与现代产业紧密结合,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助推。积极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
政策引领激发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意见》提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增长潜能,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扩散效应,能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伟表示,未来产业是以满足当下和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可以有效拓展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特征和强赋能属性,有效推动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产业体系走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重要动能。
“未来产业是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前瞻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依赖度高,发展潜能大,是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抓手,有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说。
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产品升级
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我国未来产业正在科技新赛道上加速前进。
在合肥的一家量子科技企业内,研发人员正忙碌地进行实验。1月6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正式上线运行。近年来,合肥诞生多家量子科技企业,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在这里应运而生。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先导作用。
据了解,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我国正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力争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进智能终端和信息服务产品升级,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未来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品。
发展未来产业,为何要打造标志性产品?王宏伟表示,智能终端产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转化的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信息服务产品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高端装备制造更是强国之基,代表着国家工业制造的先进水平和实力。
“《意见》明确了我国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智能终端产业、信息服务产品和高端装备制造是已有先进技术产业化落地的主要方向,加快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将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撑,助力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优势地位。”王宏伟说。
多方协同助力未来产业构建良好生态
未来产业也成为各地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对各地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举措,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并提出中长期未来产业发展蓝图,带动全国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
目前,全国有约20个省份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各地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的势头方兴未艾。
有专家认为,随着未来产业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我国先进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企业纷纷开展新一轮战略布局,但仍存在产业主体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围绕培育高水平企业梯队、打造特色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三方面,《意见》对壮大未来产业主体提出诸多措施,包括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
“相关措施不仅针对中国未来产业主体现状,强调现有优秀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领域,还为未来产业领域中新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指明了方向。”王宏伟说。
上述专家表示,围绕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正积极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以此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构建产品配套、软硬协同的产业生态。(实习生陈蓦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