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科技赋能 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4-11-09 07:57:43 来源: sp2024110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年末岁初,也正是玉米等秋粮的收购高峰期,对于种粮的农民朋友来说,这可是最重要的时节了。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收购进度过半,市场购销活跃,价格保持基本平稳。那么,从粮食收购,到储存环节,各地有哪些新做法?又有哪些措施来保障农民利益呢?

  卖粮,对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种粮大户付士海来说,可是一年当中最大的事儿。但是,原来这件事儿办起来可并没有那么轻松。

  付士海:“骑着车子出去到这家问什么价格,到那家问什么价格。有时候去能找到人还可以,一两天可能就问出来了,有的时候找不到人,要跑一个星期差不多。”

  由于粮食是市场化收购,每个粮库收购的价格略有不同,有时电话也并不都能够打通,想要多卖一些钱,就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去做准备工作。价格摸清楚了,却还并不能松口气,为了了解仓容情况,付士海冤枉路也没少跑。

  付士海:“这家满了我们不知道,拖到另外一家,那家满了我们也不知道,所以说那个场景,卖一次粮记一辈子这种感觉。”

  像这样的奔波,很多卖粮农户也都曾经历过,如何让卖粮变得省时、省心呢?

  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处副处长殷丽丽:“收购工作面广、量大。研发“满意苏粮”,一方面结合手机应用的加速发展方便农民指尖卖粮;另一方面也能顺应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促进全省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精准对接。”

  在江苏省粮食部门研发的这个“满意苏粮”应用程序里,不仅能够实时查询收购价格、粮库仓容状态,还能预约卖粮。通过手机看到这几天的价格比较合适,付士海也准备将自己的粮食出手了。

  一大早,付士海就指挥着运粮车出发了。

  由于提前进行了预约,粮库的工作人员与付士海快速确认好信息之后,就开始对粮食进行取样。为了减少农户的等待时间,在这一环节,同样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了速,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

  二十分钟不到,检测结果就出来了。工作人员给付士海一张卡,所有粮食的信息就存在卡里,过磅称重、卸货后,凭这张卡就可以进行结算了。原来有时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事儿,现在,仅仅不到半天就已经完成了。

  秋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黑龙江、吉林等省份,有多个智慧收粮应用程序投入使用,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

  有了信息科技手段的加持,卖粮变得更加顺畅,而对于种粮户们来说,卖粮除了要方便,还要能够卖出个好价钱,要减少粮食产后的损失,实现优粮优价,这就还要科技来帮忙。

  这是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的一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从去年秋粮收购开始,这里一直在持续运行着。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指的是对收获后的粮食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那么,它们又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什么作用呢?

  刘东兴是克东县的一名种粮大户,2023年,他种植的1000多亩地收成不错。

  虽然粮食产量和质量都不错,但是,粮食收获后,因为含水量和杂质较高,要及时干燥清理,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粮户们的收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粮食确实一生产下来水分非常高,东北地区粮食水分应该是20%多,那还算是很少的,一般是30%多,高的时候接近40%。因为这种情况我也去调研过,看过,粮食储存如果不注意清理干燥,容易发生霉变、生虫。”

  在东北地区,有个特殊的名词——“地趴粮”,农户收了玉米,就直接堆放在地上,这种“地趴粮”通风不畅,遇到异常雨雪天气或者气温反复的情况,粮堆底部的玉米穗极易生霉,存在坏粮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9年,克东县以当地规模较大、经营较好并有一定信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成了两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专业化的科技手段开始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

  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不少现代化设备,不仅可以将粮食的杂质清理干净,还能烘干降水,减少粮食损失,提高粮食等级。

  像这样的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目前,全国已经建成5500多家,基本实现了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全覆盖,让很多农户实现了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向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烘干的转变,增强了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促进了粮食优质优价和减损降耗。

  周冠华:“像2022年清理粮食应该是1.6亿吨,烘干粮食是4500多万吨,帮助农民减少损失有1200多万吨,应该说确实在帮助农民减损增收方面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我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每年收购的粮食都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粮仓进行储存,做好粮食仓储保管工作,对于确保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安全都至关重要。而这个环节,科技同样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京杭大运河浙江余杭段的这个码头上,货船上的稻谷正在被转送到货车上。码头旁是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稻谷将被储存在这些仓库里。

  粮食装满这个大仓库后,工人们将一根根5米左右的测温电缆插入到稻谷里,这些都是监测粮情的“秘密武器”。

  通过这些传感器和摄像头,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实时查看仓内粮食的状态。

  近两年,浙江省粮食部门打造了“浙江粮仓”这一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无死角的粮温变化监控,还通过数据运算和AI分析,实时监管是否有人进仓,粮食数量是否有变动等,同时,实现了所有数据实时上云监管。

  粮食在低温状态下储存,可以保质保鲜,温度过高,容易导致粮堆发热、生虫、霉变。浙江地区不仅气候湿润,夏季温度也较高,而“一湿一高”这两点也正是粮食存储的“天敌”。因此,在这里,粮食住的可都是空调房。

  当工作人员打开这座暂时空着的仓库时,墙壁上的一排排管道十分抢眼,天气热的时候,这四面墙的气道里都会充入冷空气,再加上顶部的风道,这“五面立体动态控温技术”就相当于给粮仓内外加了一道隔离带,低温保鲜。

  不仅时刻可以享受空调,在遭遇害虫侵袭的时候,粮食这个宝贝还“不用吃药”。

  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主任季雪根:“如果发现虫以后,那么我们就会给这个粮仓里面充入氮气,我们现在采用的都是富氮低氧的杀虫技术,更绿色,更环保。”

  可是,有着这么多的高科技设备,用电量也自然就多了,当地粮食部门还利用粮食仓库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还有助于降低仓顶温度,实现绿色储粮。

  从2021年以来,我国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用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加快建设高标准粮仓,促进提质降耗、节粮减损。

  粮食收储,不仅关乎农民利益,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目前,针对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要求各地积极稳妥抓好秋粮收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合理利用烘干能力,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帮助农户减损增收,优化收购现场服务,加大预约收购力度,切实满足农民售粮需要,让农民卖“暖心粮”“舒心粮”。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