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进 温暖同行

发布时间:2024-11-09 19:57:48 来源: sp20241109

原标题:携手共进 温暖同行

   他们的世界有一些特殊。或许看不见阳光,闻不到芬芳,感受不到世界的斑斓,无法体会用力奔跑的快乐……残障人士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志愿服务是支持他们实现自立自强的有力援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助残志愿者已达188.8万人;志愿助残服务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在日前召开的共青团为老志愿服务和助残志愿服务现场会上,专家学者和各地青年志愿服务团体,分享了一个个残健牵手、共享芬芳的故事,也交流了如何探寻助残志愿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推进形成残健融合社会环境的经验和观点。

  融入日常 成为经常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晚上九点,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助盲微信读书群内,志愿者们准时发来了录制好的读书音频。群里数百位视障残疾人读者可以点开一条条语音,细细聆听志愿者们平缓而真挚的朗读,体会“听书”的愉悦。

   中国盲文图书馆文化教育部馆员罗莉丽是读书群的组织者。据她介绍,群里的200多位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通过网络发布的招募信息汇聚在了一起。读书群内,每当需求发布,大家总是云集响应,“接龙”报名。在一周6场群内读书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朗读者不同的声音,为残疾人带来同样的温暖。

   从线下到线上,从一地到全国,助残志愿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打破了时空限制。志愿服务也不再局限于集中式,而是常态化开展,融入日常、成为经常。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祖平关注研究助残志愿服务多年,他认为,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是创新服务方式,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志愿服务效率,用新方式提高项目志愿者的吸引力。

  专业提升 更有温度

   患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往往耐心不足、注意力差,参与冰壶项目时常常喜欢中途给自己“放假”。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冰壶项目负责人郭博航向记者介绍,他们为河北省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视障和智障儿童量身定制运动项目,旨在锻炼他们的身体,提升肢体协调、社交和专注能力。

   “残疾群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多种多样,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志愿者的专业化能力对于确保服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汪茜说。

   专业化的提升,让爱更有温度。从最初的探访活动和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现在许多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近年来,助残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也更具创新性。

   “对残疾人的帮扶,要走出‘蜻蜓点水’般的短期停留,要‘扶志’亦要‘扶智’;要‘输血’,更要‘造血’”。山东威海长城爱心大本营发起人刘长城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残疾人体验具象化的乐趣,刘长城与志愿者们组织他们进超市购物,带领他们登上观光游轮、踏上刘公岛;夏秋时节组织志愿者和他们一起摘草莓、吃樱桃;冬季带领他们“走”进滑雪场……这些活动帮助残疾人树立起生活信心,让他们从心理上“站”起来,“走”入社会。

  项目推动 更可持续

   五月,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跑道上,一条条色彩鲜明的助盲绳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志愿者和视障残疾人并肩奔跑,绳子的一端紧握在志愿者手中,另一端则牵引着残疾人朋友的手腕。

   “通过与健全人志愿者的协作互动,盲友们积极走到户外、建立人际交往自信,这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北京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队长俞德海说,9年来,除了每周两次的例跑活动,他还陪着盲友在全国各地跑了21个全程马拉松。

   有了项目平台,受助者也能成为助人者。不少盲友精通推拿按摩技能,助盲团常常组织他们参与敬老和体育赛事相关志愿服务,鼓励他们把收获的爱传递出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我也能够以微薄之力为社会带来温暖。”盲友刘海军说。

   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联结了残疾人和健全人,为互相理解和认同创造了契机。项目化运行吸引了更多参与者和社会资源,保障志愿服务持续性开展。

   (本报记者 安胜蓝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张熙)

(责编:温璐、梁秋坪)